您现在的位置是:回顾 >>正文

币牌夺战的行动照争张入香港场券稳定引发业震

回顾5214人已围观

简介8月1日香港稳定币新规正式生效后,整个金融科技圈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。我发现业内朋友们现在明显分成了两派:一边是那些摩拳擦掌准备布局的中资机构,另一边则是看完细则后直呼"太严了"的悲观派。说实话,作为亲历过多次监管变革的业内人士,这次的新规确实让我也吃了一惊。为什么有人唱衰?三大痛点太扎心那些抱怨新规过于严苛的朋友们,主要纠结在三点上:首先,监管要求所有在香港发行或推广稳定币的机构必须持牌,连US... ...

8月1日香港稳定币新规正式生效后,整个金融科技圈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。我发现业内朋友们现在明显分成了两派:一边是那些摩拳擦掌准备布局的中资机构,另一边则是看完细则后直呼"太严了"的悲观派。说实话,作为亲历过多次监管变革的业内人士,这次的新规确实让我也吃了一惊。

为什么有人唱衰?三大痛点太扎心

那些抱怨新规过于严苛的朋友们,主要纠结在三点上:首先,监管要求所有在香港发行或推广稳定币的机构必须持牌,连USDT、USDC这样的老玩家也不例外。记得上周和一位做跨境支付的同行聊天时,他就苦笑着说:"给6个月过渡期?这时间够干嘛的?"

其次,实名制KYC要求完全比照银行标准。我参加的一个行业闭门会上,有位技术大拿就提出质疑:"现在都Web3.0时代了,为啥不能用零知识证明(ZKP)加去中心化身份(DID)方案?"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监管部门深思。

最要命的是第三条——如此严格的合规要求,基本上把稳定币挡在了DeFi生态门外。上周在湾仔一家咖啡厅遇到位做DeFi协议开发的年轻人,他无奈地说:"这就像给鸟儿造了个金笼子,安全是安全了,但还怎么飞?"

牌照争夺战:5.5张的玄机

据可靠消息,首批牌照可能就发5.5张。这个"半张"的说法特别有意思,据说是中银香港因为没走绿色通道,所以监管态度比较暧昧。目前沙盒里的"种子选手"包括京东数科、本土代表圆币科技,还有外资背景的渣打银行。

特别要提的是蚂蚁集团,他们在RWA(真实世界资产)方面的表现确实亮眼。而通过绿色通道的中信集团更是底气十足——毕竟背靠正大集团的海外资产,这种全牌照金融巨头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。

新规细则里的门道

仔细研读完新规,我发现几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细节:首先在储备资产方面,香港采取了比美国更灵活的多币种策略。记得去年参与某稳定币项目时,我们就为美元单一储备伤透脑筋,现在这个改变确实务实。

但让人意外的是,监管居然把货币市场基金排除在外。要知道香港市场上美元、港元、人民币货基存量巨大,这个决定让不少准备充分的机构措手不及。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就吐槽:"我们连代币化方案都准备好了,结果..."

发行人的三重考验

想拿牌照?得先过这三关:第一是可持续性,2500万港币的资本金门槛说高不高,但配套的流动性和经营能力要求可不简单。第二是应用场景,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家机构拿个白皮书就想蒙混过关的笑话。第三是反洗钱能力,这反而是交易所们的强项。

有个现象很有趣:一些中资上市公司正在"曲线救国"。上周参加区块链峰会时,就听说有家深圳上市公司转道美国申请牌照。这种"东方不亮西方亮"的策略,倒是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特有的灵活性。

说到底,香港这次稳定币新规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平衡术——既要防范风险,又想推动创新。作为从业者,我认为短期内阵痛难免,但长远看,规范的竞争环境对行业健康发展绝对是好事。只是那5.5张牌照背后,不知藏着多少机构的欢喜与忧愁。

Tags:

相关文章

  • MEV-Boost+新玩法:重质押如何成为以太坊的守护神?

    回顾

    作为一名在加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不禁为MEV-Boost的普及程度感到惊讶。你知道吗?现在以太坊上超过90%的区块都来自MEV-Boost,这就像是一个隐秘的造币工厂在背后默默支撑着整个网络运转。这种流行背后其实有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:验证者们发现通过PBS(提议者-构建者分离)机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。MEV-Boost的华丽舞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验证者们就像房地产开发商,他们把最赚钱的... ...

    回顾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美股狂欢背后:谁在为高价买单?

    回顾

    说实话,看着美股一路高歌猛进,我这个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都觉得不可思议。美国股市就像个被宠坏的孩子,明明已经吃撑了,还能继续往嘴里塞蛋糕。最新的MSCI美国指数市盈率已经飙到23倍了,这可是25年来最夸张的溢价水平。记得上个月和华尔街的几个老友吃饭,大家都在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市场完全不顾传统估值逻辑,越是贵的股票越有人抢着买。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的疯狂,不过这次似乎有些不同... ...

    回顾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以太坊的华丽转身:当质押收益遇上机构热捧

    回顾

    最近观察以太坊的市场表现,我时常想起2017年那个疯狂的夏天。那时的ETH还只是ICO热潮中的"燃料",谁能想到七年后,这个区块链平台正在完成一场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?质押经济的崛起去年上海升级后,我亲眼见证了质押市场的爆发式增长。现在每4个ETH就有1个被质押,这个数据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债市场的繁荣景象。有意思的是,3-5%的年化收益率正在成为链上金融的"基准利率",就像传统金融中的国... ...

    回顾

    阅读更多